时令节日的舞蹈还有《打莲湘》、《打腰鼓》、《悬台故事》。他们在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祭祀舞蹈
祭礼舞蹈是人们为了祭祀天地、日月、山川、鬼神和消灭和灾病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活动。其中一部分是以扫瘟神、驱鬼怪、求神治病,保祐人畜平安为内容。也有一部分是纪念死者和安慰生者的习俗活动。流传安陆市的祭祀舞蹈分道教和巫教两种。道教舞蹈有《灵宝派总堂做斋》等,巫教舞蹈有《马脚婆》等。
《灵宝派总堂做斋》是一种纪念死者,安慰生者的道教舞蹈。舞蹈由七名道士身穿不同颜色的长法袍表演,一道士击乐,一道士念词,一道士书写,其余道士在击乐声中,围绕死者的棺木手舞足蹈,穿来穿去,表演动作有“白鹤绕堂”、“头顶炭锅”等。按道教的规定,这种舞蹈一跳就是七天七夜,常引来数以百计的群众前来观看,场面壮观,气氛浓烈。由于这种舞蹈明显带有封建色彩,现在很少出现。
《马脚婆》是一种以符水符咒给人治病的巫舞。巫婆过阴时,手洒或口喷符水,念符咒,装神弄鬼,非常投入。
封建时代,由于生产不发达和科学文化的落后,不能给人们提供就医的条件,于是就出现了象《马脚婆》等这类的巫舞。加上安陆自古属楚,据《汉书 地理志》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可见安陆流传的巫舞和历史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在巫婆、马脚胡弄下,不少患者酿成延误病情,不治而亡的惨剧。
其他舞蹈
这类舞蹈既不参加节日舞队行列,又不具备表演舞蹈的条件。如《地花鼓》,是由一人双手敲击一木架上的鼓、钹,旁边一人演唱,并做些简单的动作。过去,民间艺人在政治上不但没有地位,而且生活上刀极端贫困,艺人们为了谋生度日,创造了这种沿门乞讨的艺术形式。
民间的儿童舞蹈,在一些人口较密,村子较大的乡湾里还保留着,象《点脚脚斑斑》、《挡羊》、《打麻城》等。这些舞蹈,儿童跳起来兴高采烈,轻快活泼,别具风韵。
安陆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是由本地社会历史、人民生活、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经过长期影响和熏陶而形成的。有的舞蹈显得潇洒、粗犷、健美,有的舞蹈则显得细腻、抒情、欢快,还有的舞蹈显得风趣、诙谐、泼辣。
安陆民间舞蹈在表现手法上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它几乎全都是运用道具的,如《采莲船》中的船、木桨,《跑竹马》中的竹马、鞭等。道具是表现生活的工具,是传达感情的媒介,是美化形象的手段。其次,安陆的民间舞蹈都是边歌边舞的形式,乐曲以本地民间小调为主,用击乐伴奏,节奏感强,气氛浓烈。第三,它是舞蹈、杂技、民间武术的掺杂结合。如《麒狮舞》在表演前,要耍一段武术,表演刀、枪、棍、矛等,扩大和丰富了民间舞蹈的表现力,使民间舞蹈更受人民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