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地处大洪山、桐柏山丘陵的交会地带,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而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对安陆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安陆是汉族的聚居之地,少数民族只回、蒙、壮、满、彝、侗、土家、黎等族共123人。安陆的民间文化,均带着鲜明的汉族特点。作为民间艺术之一的安陆民间舞蹈,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时令节日舞蹈
安陆民间时令节日,除少数农事节日因地域、气候原因与外地不同外,其余节令与全国汉族地区基本相似。
在诸多的时令节日中,表演民间舞蹈最多的节日,要烽农历新春佳节。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城官民共欢同乐的节日,《德安府志》和《安陆县志》上都记载了安陆官民“庆新春”、“闹元宵”的习俗。
《龙舞》流传于安陆各地。“龙”在人们传说中是吉祥、威严、力量的象征,它有呼风降雨、去灾除疫之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舞》渐失支原来的意义,演变成为欢度佳节、恭贺喜庆、迎接吉祥的群众自娱性舞蹈。龙身一般用木作架,布或纸蒙成。龙身分节,闰年扎成单节,平年为双节,每节内能燃腊烛一对,故称《龙灯》。舞蹈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作舞。舞的花样十分丰富,有“龙盘头”、“龙洗澡”、“龙翻身”等动作。 《龙舞》尤其是在晚上表演,配合各种灯花,更是五彩缤纷,动人心弦。安陆流传的《龙舞》,最为盛行的是《布龙》,其次为《板凳龙》、《干龙船》。
《狮舞》历史悠久。在人民的心目中,狮子象征着勇敢和力量,它能驱魔避邪,是保祐人畜平安的吉祥化身。《狮舞》由二人扮演,始终是在缝合成的狮衣内,准确地模仿狮子的各种动态,随锣鼓点节奏舞动。从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又分“文狮”和“武狮”。“文狮”表情细腻,柔和而稳重,表演动作有“咬痒”、“理毛”、“打滚”、“玩绣球”等。这些动作,着重刻画狮子温驯可爱的性格。“武狮”重武功表演,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猛矫健和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动作有跳跃、腾翻、直立、攀高等。流传安陆的《狮舞》有《麒狮舞》、《皮狮子》、《麻狮子》、《咬狮子》等。
《采莲船》流传于安陆各地。船用竹木扎架,糊以彩纸。 由2——3人表演,坐船者为女,撑船为男。有的地方还配有丑角。丑角头戴草帽,手拿扇子,3人边歌边舞。《采莲船》在很早以前,表现劳动或爱情生活,现在多半是恭贺新禧,见什么唱什么。《采莲船》的动作有“扒滩”、“跑绣球”、“挂帆”、“跑五子飞”等。
《蚌壳精》又叫《蚌舞》,由3——4人表演,一人身背用竹和布做成的大蚌壳,为蚌精(美女),一人手拿破鱼网一条,为渔夫,配上一和尚或叫化子。渔夫有天外出捕鱼,撒开一网,满以为是网了一条大鱼,谁知拉起来的是一只大蚌壳。蚌壳立刻变成了美女,风趣地逗引渔夫,使得渔夫对蚌精产生了 爱慕之情,但渔夫很难得到蚌精。经和尚和叫化子的帮忙,终于使渔夫和蚌精成配。全剧表现渔夫和蚌精的纯洁的爱情。《蚌舞》风趣活跃,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高跷》流传安陆有150多年的历史。《高跷》表演人数不限,有的《高跷》舞队达到上百人。舞者手持莲湘、扇子、手帕,脚踩不同高度的木跷而舞。表演形式有集体的大场面和2--3人的小场面。《黑驴三犟》是《高跷》里面的一种表演形式,由文跷(女)、驴跷(女)、武跷(男)三人扮演。全剧通过捉驴的小故事,表现出了三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黑驴三犟》形式古朴,表演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跑竹马》流传安陆各地,而雷公镇罗庙村《跑竹马》更具有特色。《跑竹马》由5--7人表演,舞者站在中间,将竹马拴在舞者的腰上,手持各种道具,在明快的击乐声中舞动。动作有“绞麻花”、“转龙头”、“佐马换将”等。形式灵活,场面多变,给人一种轻快流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