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别》的眼神表达 内与外相合、心与神一体的艺术审美理念
《新婚别》是一部有喜有悲的舞蹈剧目,喜的是新婚的幸福甜蜜,悲的是新郎在新婚后即将出征,两人不得不分离。在这部作品中,人物情感矛盾复杂,感情起伏跌拓,除了运用高难度技巧和一些极致的动作外,眼神也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媒介,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这个意思。
1.喜:开始时,红色的嫁妆及暖色调的灯光,都渲染着一种幸福甜蜜的气氛,此时新娘的心里是无比的甜蜜,新娘在新房等待新郎时,内心的羞涩和含情脉脉的情感引导了新娘不时地将眼神投放在新房门口,期待着新郎的到来,可一想到幸福的来临,又羞涩地将眼神很快地收了回来,内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演员正是通过了演员一放一收的眼神充分地将新娘内心矛盾复杂的感情体现出来。
2.转折:接下来的爱情双人舞,是新婚由“甜”转“悲”的铺垫,当两人陶醉在幸福中时,新娘已经到达了一种忘我的梦境当中,此时一切都感觉是那么的甜蜜与虚幻,演员这时的心境让她感觉如梦般。因此,此时演员的眼神里呈现的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种生活场景及遐想。同时,观众在欣赏《新婚别》的时候,他们透过了演员们眼睛也看到了他们对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甜蜜、安逸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憧憬与向往,受演员们的感染,和他们一同陶醉在这虚幻的幸福当中。这正是眼神表达的魅力,直接而又感染力很强。
3.悲:然而好梦不长,伴随着一声鸡鸣,这对新人内心的痛苦和对离别的恐惧挂在了脸上,使舞台气氛急转直下。这时新娘突然由虚幻转回到了现实当中,眼神也是随着心境的变化而变得实在起来。演员抓住了这一心理特点,巧妙地将眼神变得实起来并迅速收回眼神,表示她已经回到了现实当中,并在现实的痛苦中是那么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很明显,眼神在表述情节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新郎换好戎装出现在新娘面前时,新娘心底的痛,像黄河决堤般的涌了出来,然后是忍耐、服从,只能脱下新装,为夫君送别,在送别时,一对新人捧着同心结,一跪一拜,望着走远的丈夫,新娘万念俱灰。正是远送丈夫时,演员抓住了新娘内心的不舍与痛苦,由舞蹈动作带动眼神,缓缓地将目光投放到了新郎的身上。“不舍”让她放神始终盯住了新郎,“忍耐”、“服从”让她不得不收回看丈夫的眼神,就在眼神的收与放之间,将新娘的不舍与痛苦之情表现了出来。最后,女演员眼神放射到了更大的情景空间,而不是局限于舞台,表示丈夫已经走远,她现在所能做的只是看着他远去的方向,期待着他的归来。在情感这么复杂的作品中,演员如果没有将眼神运用到位,那么情感的表现就不会到位,那么舞蹈的价值和表现的情感就会显得空洞无力。观众们在欣赏这段舞蹈时,透过演员从眼神中情感的流露和表达,使得他们对这一过程中新娘的人物感情有了深刻的体会。新娘感情由喜转悲,她的情感变化得到了观众们的一一解读和一一的感受,观众们在舞台下与新娘一起呼吸,同欢喜,共悲切,使作品达到了最高潮。
我之所以对以上古典舞经典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意在强调古典舞的舞台上,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时刻离不开眼神——这一“画龙点睛”的关键点。从古代舞人到戏曲名宿,直至今天古典舞的舞台上,眼神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表演中的那一闪光点都与眼睛“息息相关”,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内与外相合,心与神一体的艺术审美理念。
所以,在舞台实践逐步积累的情况下,使我越发意识到了眼神在表演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由舞台实践反观课堂教学,我以为它还需要加强两方面的训练措施:
首先,重视并加强眼神在古典舞训练中的地位。我在本文强调眼神的重要性,意在为了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做到“形神兼备”。很多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身体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眼神的训练,而这恰恰造成了当学生进入舞蹈作品、舞剧排练时,忽然不知如何运用眼神,如何鲜活地刻画人物。因此,从学生一进入正规学习开始,就应该是内与外的结合,由内而带动外的。这样心与神的运动原理,逐步成为学生运动习惯,一种惯性而为之,哪怕最简单的一举手、一抬足,都遵循着这样的运动原理。
其次,眼神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达到“形与意合”、“意与神合”。眼神在古典舞当中起到了表达“神”的作用,我们如果好好地把握住了眼神,那么将会赋予“形”——体态语言以生命力。“神”是舞者的心态和感觉的一种表达,那么对于眼神而言,是舞者通过自觉地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的,而不是盲目、单纯的去完成一连串的眼神动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预动”。另外,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是指眼睛受心理支配和表达的结果,“形未动、神先领,形己止,神不止”,这形象地说明了眼神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眼神的动作虽然较体态语言来说,显得细微而简单,而正是这细微简单的眼神动作,起着支配艺术灵魂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正确的领悟和训练眼神,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形与意合”、“心与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