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的舞蹈家戴爱莲、吴晓邦、盛婕、彭松、贾作光等先生就开始收集、整理、研究、应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盛婕、彭松等前辈第一次将民族民间舞纳入了专业舞蹈教育的殿堂;80年代开始,以许淑媖教授为首的舞蹈教育家们重新整理教材,将“元素教学法”引入课堂,使教材更具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
1984年第一批教育系本科学生毕业;1987年中国民间舞系成立;2001年更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2003年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入学。
今天,本系作为学院的重点学科,不仅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校内外民族舞蹈专家,还拥有在职教授潘志涛、贾美娜、明文军、高度、赵铁春、郭磊,副教授韩萍、田露、周萍、黄奕华、于晓雪、韩贤杰、张晓梅,以及一批经验丰富的讲师、教师和一支独具特色的民乐队。
近年来,本系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7年,被北京教委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学科专业定位: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体为特色,以表演专业为品牌,以表教专业为重点。
人才培养定位: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表演和表教两个专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剧)演员、优秀的表演尖子人才和表教人才 。
办系思路:传播民族舞蹈文化、研究民族舞蹈教育规律、培养优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
治系理念:团结协作、服务为先、科学管理、追求卓越。
执教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品德高尚,严谨治学。
特色理念:海纳百川、自成一脉。凸显具有中国民族地域特色的舞蹈职业化品牌教育。
文化理念:传承民族文化、传播民族舞蹈。
新时期,本系在研究教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文化品格和学术追求。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原生型态——教学——编创“三点一线”的关系中,本系既尊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不同时空状态下动态风格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又强调贯穿任何时空状态中民族审美的同一性。三个空间点的纵向发展和一条横线的层层递进是本学科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框架。它既有学术意义上的深度,又有学术层面上的兼容。这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与科研中具有开创性的示范意义。
本系具有全国最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资源。包含了汉(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傣、藏、蒙、维、朝等多民族各地区的舞蹈教材,这为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基础教学、编创素材和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十多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人才辈出、成果丰厚。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先后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正成为中国当代民族舞蹈事业的新生力量。
本系近几年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1990年《乡舞乡情》、1991年《献给俺爹娘》、1994年《小白鹭之夜》、1996年《我们一同走过》、1998年《泱泱大歌》、2001年《这一季 这一刻》、2003年《田野报告》、2004年《大地之舞》、2005年《格桑花开》、2006年《火漾情怀》等几台主题舞蹈晚会,赢得了国内外舞蹈同行的一致赞扬,其中的舞蹈作品久演不衰。这些晚会中的作品因其自身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独特的探索方式,以及民族化、本土化、多元化、舞台艺术化的做法,成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创作和发展的标识,由此树立并确定了本系在中外舞蹈界的教学、创作、表演及研究中独树一帜的形象和中心地位。
本学科的综合优势已经使之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优秀作品的创作基地,传统资源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基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基地。
我们相信,在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一定会勇创佳绩,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