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莎省中国舞蹈学校莎城分校开办之初,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学生主要是当地的华裔,还吸引了不少加拿大人,更有外国人将领养的中国小孩送到学校,让他们学习中国舞蹈。学生的年龄从5岁到60岁不等,何詠燕笑称是“妈妈队与女儿队和谐相处”
着一袭立领对襟的纱衣,操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回忆起出生成长在越南、谋生定居在加拿大的岁月,何詠燕却自豪地说:做中国人是最幸运的!
何詠燕的人生经历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有着那个年代的传奇色彩。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躲避战祸,何詠燕的父母离乡背井,告别广州,去了越南西贡,何詠燕就出生在那里。
由于父母的开明,尽管在异国他乡,何詠燕仍然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尤其表现是在语言方面。
何詠燕小学期间兼修中文和越文,中学就读神父学校和修女学校,老师都是法国人,法语是必须掌握的语言,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也是必修课。加上家庭生活中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粤语,高中毕业时,何詠燕已经能够轻松地运用五种语言和方言进行交流对话。
随着南越、北越的隔阂加深,社会动荡愈演愈烈,刚走出校门17岁的何詠燕选择了去加拿大,并在魁北克城市大学完成教育法语专业的大学学习,随后,她顺利地进入一所中学教法语。 虽然没有在中国生活过,但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强烈地吸引着何詠燕,她热爱一切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东西。她把喂养的蚕虫展示给加拿大的同事和学生看,指着自己身上的旗袍讲述其中的来龙去脉,包饺子和炒河粉是她的“拿手好戏”,节假日令家人和好友大饱口福。1985年,何詠燕结识了赵自铎和李才秀夫妇,他们是北京舞蹈学院传授中国舞蹈的老师,退休后,每年都会去加拿大探亲。何詠燕开始着迷于中国舞蹈,自己学习不过瘾,1990年又开办加拿大莎省中国舞蹈学校莎城分校,兼职担任校长。
学校的专业老师就是那对从北京来的夫妇,授课时间是周末。由于他们住在另一座城市,每个周六赶往莎城,路途要耗费半天时间,专业指导只能从中午12点开始,连续传授5个小时。所教舞蹈全部是中国特色:从弯腰踢腿等基本功到腾空盘行等高难动作,从汉族的扇子舞到藏族的甩袖舞,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红色娘子军》,老师教得认真,学生也学得起劲。何詠燕既当校长负责校务,又做学生成为“妈妈舞蹈队”的一员,每个周末除了料理家务,所有精力都花费在舞蹈学校上,并乐此不疲。
舞蹈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可供展示的舞台也越来越多。
逢年过节、大型庆典、活动开幕……何詠燕会收到很多邀请,希望她带领的舞蹈学校能够到会助兴。只要条件允许,何詠燕都会如约参加,她喜欢那种和别人分享中国舞蹈魅力的体验。2005年3月,莎省官方举办一台大型舞蹈演出,何詠燕率领的舞蹈团队经过层层筛选胜出。作为唯一的展示中国舞蹈的团队,谢幕时,她们赢得全场2000多名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经历过许多演出,何詠燕还是最喜欢每年8月份莎省的民俗节。这是一种由当地民间发起的旨在传扬民族文化的活动,每届历时3天,服装展示、美食烹饪、才艺表演……只要能够反映地域特色,都能够申请展位。何詠燕的舞蹈学校年复一年地参加民俗节,她们的中国舞蹈表演已经成为该项活动的保留节目,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慕名前来观看她们的表演。为了筹措演出经费,何詠燕的中国烹饪手艺派上了用场,现场制作的特色小吃既获得了一笔收入,又丰富了展示内容。虽然总是忙得一塌糊涂,但何詠燕却期待着下一个民俗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