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代舞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库伦旗。关于它的起源有一个故事,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一位美丽的蒙古族少女,患病久治不愈,她的阿爸用勒勒车拉着女儿四处寻医,当行至库伦时,少女不省人事,她的父亲情急之下,解袍带和头巾,呼唤“安代、安代”,顿足甩巾。老人的境遇和他悲凉的歌唱打动了周围的牧人,众人围拢过来,围着勒勒车一起顿足甩巾,唤唱“安代、安代”,少女居然清醒了,并随着众人一起跳了起来,踏出“没膝之尘”,并居然痊愈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实际上的安代舞形成于明末清初,有进400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于原始的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源于“人类宗教文化活化石”——蒙古博。博就是普遍说的萨满。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说安代舞是萨满巫师为治疗疾病而跳的一种舞蹈,舞者口中有唱词,手中拿的也不是现在都用的红绸子而是歌手的领舞铃鞭,后来参加者效仿铃鞭的动作舞动,甩起了手中的手帕、腰带、袍襟等,现在发展成了挥舞绸巾。从原生态的安代舞里,还是能看到很明显的宗教的味道。
传统的安代舞没有器乐伴奏,舞者随歌而舞,歌曲节奏鲜明,舞蹈动作简单。传统安代有“博”主持仪式,歌手和擅长安代舞的男人舞蹈,病人跟随,众人围观,高潮时以“啊哈嗬”、“合吉耶”、“奔布来”等衬词呼喊助威,并逐渐由伴歌发展到顿足伴舞,以此抒发劳动之余的欢快情感。后来,参加安代演唱的人多了,唱词、曲调也丰富起来,出现对歌、争场的活泼气氛时,有的舞者竟踏破鞋底,扯坏了袍襟,甚至小喇嘛也偷偷脱下教装参加演唱。由此可见当时安代舞的场面,其参与人数和人们的投入程度决不逊于现在的街舞。 科尔沁草原上流行的安代很多,有“阿达安代”、“乌如嘎安代”、“文安代”、“武安代”、“大安代”、“小安代”、“祈雨安代”等。色彩内容上也进一步发展,形式上更加完善,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婚生子跳安代、祈雨驱病跳安代、逢年过节跳安代、喜庆丰收跳安代。
随着安代舞的舞台化,其影响也逐渐扩大,不过原生态的安代却面临着很大的危机。随着额尔敦巴拉等一代老艺人的去世,一些原有的唱词和经典舞姿渐渐失传。其原始韵味和原生态文化出现危机。在蒙古族聚居地区,会跳安代的也越来越少,特别是“乌日嘎安代”和“祈雨安代”等传统仪礼和舞蹈程式、唱词几近失传,留下的也是支离破碎。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安代是一种老年健身操。
其实,安代舞具有浓郁的民间本色和“颠狂之舞”的鲜明特点,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上最受欢迎的“万众狂欢舞”,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据史料记载,单场安代最长持续时间竟达40多天,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中国民间舞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