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间的迁徙与融合,使得舞蹈可以随民族间的交流和发展而不断的更新和充实,逐渐形成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舞蹈形式,舞蹈形式继承了历史性与民族性,并在两者的交融中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定位,而顶碗舞在两个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情趣。
由于不同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不同的生存依托,形成了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从而影响着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蒙维族具有相似的审美情趣。在他们的眼中,身边的一切都是值得赞美的;在他们的生活中,舞蹈是情之所至,是感情的最真实表达,是人在强烈感情驱动下的必然表现。顶碗舞最初是在节日盛典或款待宾客时,当人们酒酣兴浓时的即兴舞蹈,这是一种在情感的表达中所形成的人们认同的美。顶碗舞作为一种民族舞蹈形式,由起初的无意识的自娱性舞蹈或宗教仪式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在两个民族中存活和发展,是因为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先民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的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本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形式。这一古老舞蹈形式在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传承延续,也说明这种舞蹈形式符合人民的审美情趣,具有特殊的内在魅力。茫茫草原给了游牧人民宽大的胸襟,他们直抒胸臆以宣泄情感,所以顶碗舞是情之所至。感情的表达又是因人而异、随机碰撞出来的,《顶碗舞》更能表达人在彼时彼刻的激动,更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自娱自乐是草原人民所喜爱的表达方式,因为不受任何限制,使得自娱性的舞蹈形式得以更大范围的发挥其更深层的潜力。在蒙维人民看来,这样的随性,这样的无拘无束就是美的。顶碗舞便是这种不受场地限制,不受音乐限制的随性而舞,舞者兴起便顶碗持盅,伴随着众人的歌声和用筷子击打盘碗的声音即兴而舞,这正符合草原人民的心理,所以他们对这种舞蹈样式特别钟爱。加之这是一种酒酣兴浓的席间舞蹈,更贴近生活,易于被人们接受。顶碗舞是一种自击节自舞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它的自由性更能激起旁观者的共鸣。同时这种舞蹈结合杂技的因素,从而带有很强的技艺性,更为符合他们内心的满足感,使得人们从中获得他们所期待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顶碗舞是生命本能的自我体现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是心灵震颤的自然宣泄,是人类情感的自娱自乐与临场即兴。它的产生反映了一定的民俗内容,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它是游牧民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通俗意义上的生活用具在他们眼中就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人们还赋予了它以新的艺术价值。顶碗舞的传承与发展,说明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这也正体现了对生活的一种无法言传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草原人民所共有的,这种共同的情感也为这一舞蹈形式的传承不断地注入活力,并且在发展融合中不断创新变化,使得顶碗舞这一表演形式能够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