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间秧歌舞蹈中不论是“鼓”还是“灯”,不论是“鞭”还是“扇”,无不表现出当地民风的朴实浑厚和粗犷豪放。这是由甘肃民众传统审美观和外在的自然风物融贯催化而成的。由于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甘肃民间秧歌舞蹈在统一的发展中出现了各地不同的个性。河西走廊的秧歌舞蹈以跑阵为主,舞蹈带有西凉乐舞的遗风,如“秧歌子”、“河灯秧歌”、“倒羊角秧歌”、“攻鼓子秧歌”等;陇南山区山峰绵延,沟壑叠嶂,交通不便,这里的秧歌古朴原始,举手投足,直接到位,动作单一但风格突出;天水乃文化古城,历史名人辈出,这里的秧歌风格典雅,动作细腻,颇有南舞的秀美之气;定西等地属全国少有的干旱地带,粗粝的生活环境使其舞蹈亦豪放、刚健,如“八面鼓秧歌”、“太平鼓”、“跳鼓秧歌”等。这些秧歌舞蹈构成了甘肃民间舞蹈以粗犷、直率、豪放、刚健为主调的特征,大多数舞蹈是粗犷中见力度,直率中含古朴,豪放中有潇洒,刚健中添气度。 借物抒情的道具运用是甘肃秧歌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借助道具进行表演,发挥各种道具的不同作用,装点美化了舞蹈形式,又能传情达意、表现内容。甘肃民间秧歌舞蹈运用了各种各样、千形百态的道具,构成舞蹈借物抒情的一大风格特点。从“鼓”、“灯”、“伞”、 “扇”、 “鞭”、“板”,到“车”、 “船”、“篮”、 “花”、 “碗”、“筷”、 “棍”、 “棒”、“枪”、“剑”、“刀”等,均是民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表演者借助它们将其喜、怒、哀、乐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些道具成了会说话、能传情、千变万化且虚实相间的“神物”了,为民间舞蹈增色不少。 甘肃民间秧歌舞蹈扎根于当地各族人民生活之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诱人的艺术魅力,它是甘肃各族人民历史、生活、民情、性格以及审美观的凝练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