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蹈学院教室里,我见到了北京市教学名师慈仁桑姆教授,她的学生都说,“慈祥”、“和蔼”和“亲切”这些词用来描摹老师再贴切不过。
上世纪四十年代,慈仁桑姆出生在西藏一个穷苦人家中,5岁便成为孤儿的经历使她小小年纪就品尝到生活的艰辛。11岁时她迎来生活的转机,西藏歌舞团在山南采风时看中这个活泼的小姑娘,把她带到了拉萨。1956年,不会讲汉语的慈仁桑姆被歌舞团送到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原中央民族学院舞蹈训练班)学习,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批舞蹈专业的藏族女学生。六年后,这位藏族姑娘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藏族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这一干就是四十六年。
用情感和严格塑造个人魅力
“我把所有学生都当作自己儿女一般对待”,慈仁桑姆谈到,“虽然‘三尺讲台’的生活枯燥清苦,但学生们从没让我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教室里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着慈仁桑姆,以展示大家对怀揣一颗慈母心的她和她的舞蹈课的喜爱,“慈仁桑姆老师讲课精辟透彻、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对待每个舞蹈动作和细节都一丝不苟。她对学生也一视同仁、不分优差,替同学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难题。”
慈仁桑姆老师十分喜欢自己的学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每当学生取得进步她总感到十分欣慰。“学生在这个年龄就像是一张白纸,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只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便会得到学生们的爱”,慈仁桑姆语重心长地说,“但是,喜爱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没有原则地爱”。
“其实,我也以‘严格’著称,不仅教学内容把关严格,课堂纪律的管理更加严格。因为,我希望每个学生在离校那天都能被社会所接纳。如果他们被社会拒绝,我们老师是最痛心的。” 说到这里,慈仁桑姆似乎若有所思。
学生们都说,慈仁桑姆老师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总有一群蜜蜂般的学生围绕在她身边“采蜜”。大家都觉得,老师身上有一股神奇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源于她超强的艺术专业能力,更源自她身上那种感召力。“与传道授业解惑相比,教师育人的工作更重要”,慈仁桑姆向我解释着“魅力”的精髓,“我经常教育学生,学习舞蹈要先学会做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只有真诚地做人、扎实地求学、踏实地做事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要珍惜付出的‘过程’而不去计较付出后的‘结果’。”
慈仁桑姆从多年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出的“以情代行、以意引行、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学理念,注重将纪律与情感结合起来,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从精神上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最终使学生成为能满足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新型高素质艺术人才。这大概就是她“魅力”的集中体现。
用严谨和毅力创新民舞学科
业界对慈仁桑姆教授评价很高,认为她是我国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推动者,其许多教研成果都具有开创价值。
“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学问”,慈仁桑姆说,“研究民族舞蹈艺术时只有扎根民族文化,才能升华艺术之美。无论从事何种民族艺术的研究,都要以遵循该民族的文化为基点。”
作为藏族儿女,慈仁桑姆对推广和发展藏族舞蹈艺术始终抱有使命感。谈到藏族和藏族舞蹈,她的话匣子便打开了,“早年舞蹈工作以演出为中心,我编创的藏族舞蹈作品一旦获奖自己心里就特别高兴,因为我觉得这可以使许多国内外观众对藏族留下深刻记忆。”
早期的教学活动虽然顺利,但她对一件事情始终耿耿于怀。“我刚参加工作时,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舞蹈教材。当时,民族舞蹈还是一门年轻学科,教学工作也没有规范体例,而藏族舞蹈教材更是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