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群众参加文体活动的积极性相当高,王文兰、于忠花母女俩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每天晚上,87岁的老母亲在70岁的女儿的陪同下准时到文化大院跳舞、扭秧歌。”日前,记者在天福办西渠格村采访时,该村妇女主任于雷自豪地介绍,“自从村里有了这文化大院,除非下雨,要不天天傍晚都有人锻炼。”
同西渠格村一样,近年来,天福办9个城郊村的文化活动日渐丰富,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这均得益于天福办大力开展的“1+1”城乡文化共建活动,即将9个城区居委会与9个外围村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以强带弱、以弱促强,城乡联手共建,逐步将城郊村全部纳入城市文化圈范畴,实现城乡文化设施共建共享。
联手建设,村居文化有载体
“真漂亮。”这是记者来到架子山村文化大院的第一感觉。宽敞明亮的房屋,干净整洁的大院,齐全的健身器材,挺拔的玉兰……一切都充满了生机。“这都是峰南居委会帮我们建的,单靠我们村的经济实力,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建成。不过,这也多亏了‘1+1’城乡文化共建活动,才使村里有了现代化的活动场所,我们感觉同城里居委会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架子山村党支部书记丛建德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按照“基础设施一步到位,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的思路,自天福办推出“1+1”城乡文化共建活动以来,河北、文山、城北等城区村居主动出资金、出人力、出机械,全力帮助城郊村新建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00万元以上,新建活动场所7处,修建公益设施10多处,并全部投入使用。
在加快城郊村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天福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整合资源,在居民集中的城北社区和企业聚集发展的东藕湾社区项目区,新建了2处文化中心,既满足周边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又为企业职工提供娱乐场所。在东藕湾文化中心的图书登记册上,记者看到,《毛泽东的读书人生》、《杨家将》、《三侠五义》等书籍都被企业职工借走了。
娱乐健身,村居活动有特色
“前些日子,我们村参加健身秧歌比赛的妇女只能等到大伙都活动完了,才能上场练习。”西渠格村妇女主任说。原来,该村的文化大院每天都吸引着附近村及周边企业职工来锻炼。为了不耽误大伙锻炼,参加比赛的妇女们主动推迟了训练时间。
随着村居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出了家门,参加各种文艺团体。河北居委会的天福京剧社吸引了40多名京剧爱好者,每年义务下乡演出20多场;北山居委会的夕阳红歌舞队已发展成百人的合唱团;河北社区的太极拳队、西渠格村的健身舞蹈队、小五里村的秧歌队等吸收了2000多名群众长年参与活动。目前,全处已有京剧、摄影、太极拳、健身操等多支文体队伍和协会,各村居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
“每次市里组织健身舞蹈、太极拳等比赛,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参赛队员,他们的水平都很高,且参与的积极性也高,这都得益于近年来办事处实施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天福办事处妇联主任邓冰洁说。
多级联动,持续发展有后劲
“村委十分支持我们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今年,村集体又购买了健身路径、音箱等器材,为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架子山村妇女主任王汝香说。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天福办一方面充分利用上级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另一方面,出台了配套扶持政策,从2015年起,每年都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大力支持。
“村文化大院的图书都由市图书馆定期进村更换,村集体不用花一分钱,村民们就能看到新书。”中渠格村文化大院负责人介绍。在发展村居文化的同时,天福办还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同时,各村居也充分利用文化大院的资源优势吸引社会上的各种团体。文登京剧爱好者协会就落户于城北社区,他们定期开展活动,带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将城郊村纳入城市文化圈范畴,引导城乡居民在参与文化建设中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能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天福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鞠红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