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间舞蹈“跳马夫”的风格特征有哪些
一直以来,不论是祭神还是怀念烈士,“跳马夫”都有一套传统的表演形式和特定的表现内容,笔者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从基本体态、基本动律和舞姿造型等方面对其进行风格的归纳与分析。
1.基本体态
马夫脚站八字、上身挺直,手臂屈伸,有“挺胸收腹要沉稳,气贯丹田身如松”之口诀,呈现出梗而不僵、沉而不懈的身体体态。由此可见,这种基本体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决定了“跳马夫”威武稳健的基本风格。
2.基本动律
“跳马夫”顾名思义就少不了“跳”,而所谓的“跳”,实际就是其基本动律的一个泛指,其中包含了许多的“跳法”。如“跺”:通过下肢有节奏的跺地动作,如“一跺一颤”“一跺两颤”,既表现马夫的刚劲有力,又保持着祭神舞蹈的庄严肃穆,是基本步法中的一个主要动律;“颤”:基本步法“一跺两颤”中的颤,着重强调了下肢动律的沉。演员通过膝盖的颤,继而带动马铃发出响声,既模仿马在奔跑时的动态形象,又展现出“马夫”稳健、威武的男子气概;“振”:主要是上肢手臂的振颤动律。舞者手持马扦,通过高频率、快节奏的双臂振颤,一方面控制马铃的声响,一方面又展现战马奔跑的景象。
3.舞姿造型
传说“跳马夫”的人多为平时逢灾遭难时对神灵许下烧“马夫香”的誓愿者,他们愿意当牛做马在都天王爷的銮前驾后,祈祷神灵、追悼英雄。因此,对于“跳马夫”的舞者而言,他们既是“马”又是“马夫”,可谓“人马合一”。在舞蹈造型方面,既有“战马奔腾”的壮观景象,也有“战马嘶鸣”的仰天雄姿,时而威武雄壮,时而庄严肃穆,不仅模仿马的动态动作和静态造型,也有马夫特有的驯马动作和马夫造型。如马夫快节奏的挥鞭驭马、俯身起马、荡步跨马等动作,一方面表现了“跳马夫”所“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不断地通过马夫下跪低头、持扦拱手等动作表现其虔诚与敬仰的心理,达到祭祀神灵、祈福消灾之目的。
4.表演特色
“跳马夫”作为男子群舞,表演者少则十几人,多至几千人。据丰利镇的王昌文(1901年生)等老人回忆,丰利都天王爷出坛规模最大,其中仅跳马夫就达3600人。在舞蹈队形方面,“跳马夫”既有单、双排,也有三四人为伍的方阵,排列整齐,气势威武。他们有时挺直前进,有时倒退向前,或相互穿插,或独自转圈,变化丰富。
在舞蹈音乐方面,“跳马夫”也独具特色。整个舞蹈无音乐伴奏,而是巧妙地运用马夫身上佩戴的马铃、马夫的吼声以及锣等乐器声进行伴奏和渲染。在舞蹈过程中,几百只甚至上千只铃铛同时发出响声,和着马夫不时发出“呵呵,哈嘿”的雄壮吼声,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充满了尚武精神,洋溢着战斗气息,仿佛纵身于古代纵马厮杀的战场,渲染出一种壮烈的气氛。
除此之外,马夫身上的3件特殊饰物——银针、马铃和马扦也是“跳马夫”的一大特色。口衔银针表示甘做牛马,“结草衔环”相报,执辔效劳之意,在宗教文化中也象征着野兽的尖嘴獠牙,以此吓退敌人。马夫身佩马铃,不仅是为了模仿战马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一跺一颤”“一跺两颤”的过程中,使马铃有规律地发出响声。十数只马铃有斜背在身的,有缠在手腕脚腕处的,也有围在腰身周围的,既进行了音乐伴奏,又渲染了气氛。另外,马夫手中还有一根银扦,谓之“马扦”。有人认为马扦主要用于探路,但也有人认为马扦象征用于拴马的马桩,手执马扦就像本人是神灵的马牢系在马桩上,做神的驯服工具。在舞蹈中,马扦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达,更增添了马夫威武刚健的英勇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