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舞蹈、魔术、话剧、合唱……深圳建市30年来,各种舞台艺术百花齐放,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深圳的演出团体发展至今,只有深圳交响乐团属于政府主办的专业团体,其余数百团体现均由社会主办。各类社会团体不仅常受邀在全国范围内精彩献演,其演出足迹更遍及全球七大洲。
《风雪夜归人》一炮打响
深圳建市前,宝安地区就活跃着许多粤剧表演团体。建市后,各类艺术演出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运而生,其数量至今已高达数百之多。在这数百演出团体中,业余团体占多数,专业团体则有10余个。其中,政府主办的专业团体有深圳市粤剧团、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舞团3个,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由政府主办的专业团体现仅有深圳交响乐团;社会主办的专业团体则有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世界之窗五洲艺术团、现代轻音乐团、青年艺术团、中南民族乐团等10余个;其余数百团体均为社会主办的业余团体。
1974年3月,宝安县组建了县粤剧队,于1976年将其更名为县粤剧团,建市后,宝安县粤剧团改为深圳市粤剧团。深圳市粤剧团与深圳同龄,是深圳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主要演员有“二度梅”获得者冯刚毅、“红线女传人”苏春梅等,其创作、改编的主要剧目有《鸳鸯泪洒莫愁湖》、《风雪夜归人》、《情僧偷到潇湘馆》等。上世纪70年代末,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市粤剧团极具前瞻性,此时创作了《风雪夜归人》、《鸳鸯泪洒莫愁湖》等剧目,大大提高了在全国的知名度,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剧团。
深圳交响乐团的前身则为深圳特区乐团。1982年10月,深圳特区乐团成立,又于1987年更名为深圳特区艺术团,分设深圳特区交响乐团和深圳歌舞团;1989年,深圳特区艺术团改为深圳特区交响乐团,深圳歌舞团则划属深圳大剧院;到了1992年,特区交响乐团才正式更名为深圳交响乐团。1998年,深圳交响乐团被确定为市政府重点扶持的艺术表演团体,排演过贝多芬、莫扎特、海顿以及贺绿汀、马思聪、李焕之等中外著名作曲家的优秀交响乐作品,组织创作首演的主要作品有《开拓》、《春到深圳湾》、《春天的故事》等。
业余团体则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快板、话剧、舞蹈、曲艺、合唱等艺术形式不胜枚举。其中,罗湖艺术团、小明珠艺术团、艺术学校少年管弦乐团、市音协合唱团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业余团体专业水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舞台艺术的对外交流。1982年市粤剧团赴港进行商业演出,1986年市艺术团访美演出,是深圳演出团体赴港、出国演出的开端。此后,各类演出团体对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规模逐步加大,层次也逐步提高,演出足迹遍及全球,其中以市粤剧团、交响乐团、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等团体为最多。
从1982年首次在香港新光戏院演出开始,粤剧团常年赴港交流演出,从《情僧偷到潇湘馆》、《风雪夜归人》等经典剧目,到冯刚毅专场音乐会、苏春梅专场音乐会等名家演出,皆在香港引起轰动。近年来,粤剧团更受到香港新光戏院的邀请,每年定期赴港演出,形成了文化品牌“深圳市粤剧团香港演出周”,为深港两地共同促进粤剧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粤剧团还前往澳门、新加坡、美国洛杉矶与三藩市等地交流演出。
交响乐团的对外交流演出也以赴港演出为开端,1988年首次赴港演出后,交响乐团在此后的20余年内赴港数十次。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除了前往港、澳、台演出外,还到访过美国、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并在美国奥兰多市建有“锦绣中华公园”,常年演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舞。
上世纪90年代,业余演出团体赴外演出也逐渐增多,进入21世纪,赴外演出也已成为业余团体的主要业务项目。民间艺术团、少儿艺术团、南湖艺术团、盐田舞蹈艺术团、龙岗艺术团等各种艺术团体都曾出国进行交流演出。
国家级大奖众多
30年来,深圳的演出团体在戏剧、曲艺、舞蹈、合唱等方面都获得过无数国家级以上大奖。
市粤剧团是其中的获奖大户,其主要演员冯刚毅分别于1989年、2002年两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粤剧界第一位“梅花奖”得主,也是第一位“二度梅”得主。粤剧团原创作品《情系中英街》也获奖无数,斩获过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编剧奖、导演奖、唱腔音乐表彰奖、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绘景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第7届“文华奖”新剧目奖、最佳编剧奖、表演奖。
在深圳的舞台演出成绩单上,小品的优异成绩十分引人注目,从早期的《承包》、《钥匙》、《谁当老总》,到后来的《一碗面条》、《名记》、《山道弯弯》,曾获得过全国儿童戏剧评比一等奖、全国第7届“群星奖”戏剧曲艺作品评选银奖、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第8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小品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而舞蹈方面,少儿舞蹈成绩卓著,市少儿艺术团、市机关第二幼儿园、坪山镇中心小学等表演的舞蹈《山旮旯的小博士》、《我是解放军》、《雏鹏》等都彰显了深圳少年儿童积极的精神面貌,在国家级比赛中均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