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前途出国人物访谈。刚过去的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国外媒体毫不吝啬地将这一年定义为中国年,因为单这一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就超过了二十万,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走出国门。
那么2016年中国留学市场又将呈现怎样的变化?作为最热门的留学国家美国又将出现怎样的趋势?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前途出国美本一部经理李虹桥老师来给我们大家作深度解读,李虹桥老师好。
李老师:你好。
主持人:跟我们各位网友打声招呼。
李老师:Hi,大家好。
主持人:李老师是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宾西法尼亚大学,专业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对美国大学的体制非常熟悉。李老师也曾在新东方学校北美部历任过SAT、GRE、GMAT老师,也曾在前途出国分公司管理中心担任过新项目开发经理。可以说无论是从英语教学,还是从留学咨询指导,李老师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
首先想问李老师的是,纵观2015年中国留学市场的变化,您觉得现在中国目前的留学市场呈现一种什么特点?
李老师: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趋势吧。
第一个趋势还是延续从2005年就开始的留学低龄化。从2005年开始,实际上本科留学特别是赴美留学的人数开始了一个逐步大幅度的增长,在2010到2017年的话本科人数还会持续增长,这是其一。
第二,我所解读的低龄化,在研究生留学这个地方也是如此的。从我所担负的GRE和GMAT的教学来看的话,特别是GMAT,原来想出国读商学院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工作经验的同学。可是现在看的话,在我的班里面越来越多的是本科的同学,有的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这个考试了。大部分同学都打算大学毕业之后马上到国外读研究生,这也是第二个低龄化的概念。
伴随低龄化大家看到的情况就是留学的常态化。所以当你跟很多同学谈到未来规划的时候,除了高中、大学、研究生之外的话往往会加上另外一个选择,就是留学。所以留学几乎已经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或者人生规划的一个部分。所以你可以看到国外的教育体系和国内的教育体系在做一个比较合理的常态式的链接,他们之间已经变的越来越顺畅了,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第二个趋势就是留学变的更加理性化。首先是在专业选择上的理性化。最近几年里问到一些同学你将来学什么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骄傲地告诉你说要么去学商科,要么去学金融。似乎每个人将来出来要么做一个businessman,要么就做投资银行,一个银行家。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但是不管专业好坏,抛开专业好坏,不分任何一个行业,它对人才的容纳量都是有限制的。现在来看,很多同学开始逐渐放弃跟风的习惯,而转向去一些比较理性的专业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更好的就业前景去选择,比如工程,数学等等这方面的一些专业,包括传统的机械化工等等,所以这样的同学也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在专业选择上的理性化。
第三个趋势我觉得是家长和学生在留学这个话题领域里面的专业化。之前我们看到的很多家长几乎对留学的概念是一无所知的,只知道要去留学,去英国还是去美国留学。可是现在看,很多家长对于学生,包括学生本身对自己留学的规划是在提前的。就本科生而言,本科留学而言的话,有的家长在初三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做规划,但这也和我们前几年的时候给整个市场和家长的信息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我们在06年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本科规划要提前到初三,甚至更早。现在开始当时我们这样对家长的建议还是产生效果的。
第二就是在研究生的留学阶段,很多同学从大一就开始规划。有的一部分同学在本科冲击的时候没有产生结果,所以在进入到中国读本科的时候,马上就开始绸缪将来到国外读研究生的行动。有些同学从大二、大三的时候已经开始准备,很多同学已经开始准备,有的甚至已经考完了一些必要的留学考试,比如说托福、GRE,GMAT。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他对整个留学的规划是提前的,同时他对留学的信息也会变的越来越专业化。他自己会看大量的信息,去参考不同的说法。所以这个时候对我们整个的留学咨询机构而言,提出的要求就是我们面临的消费者实际上对留学机构越来越挑剔,越来越专业化了,所以对我们本身的服务,对我们的专业水平也提出一个要求。这是我觉得整个留学市场在2017年的时候或者今后几年里面一个趋势的概念。
留学在中国将成为一种刚性需求
主持人:那么您觉得留学在中国会不会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呢?
李老师:我觉得只要对外关系不出现大的波折,留学应该会成为一种刚性的需求。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实际上现在已经发现国内的高等教育系统和国外的高等教育之间已经有了一个所谓的链接概念,这个概念已经做到无缝的概念了,成为一个留学的常态化。那么这种刚性需求实际上来自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全球化的原因,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首先中国经济进行快速地发展,整个劳动力的资源是全球性进行配置的。这时候我们会看到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的话,第一点在中国国内的教育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时候,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同时本身中国的人才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稍许有一点点的不合理。就是说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往往对于制造业的高级技工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是高级的技术人才和高级的研发人才以及高级的管理人才。所以说是一个两头的人才的需求。而我们的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中间的一些人才,就是所谓的大学生。所以这是造成我们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就业状况不是很理想。这个时候他们尚需要等待一些时日才能成为高级的人才,同时在知识结构上、技术架构上、动手能力上还并不足以去满足成为一个高级的技术人才、高级的技工这样一个人才,所以这时候就产生一个所谓的推力。这个推力在就业的压力下产生,我会觉得当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没有一个很好的就业前景的时候,我就需要出国,再把自己提上一个高度,从而进入更高的平台上面去。那么这是这样一群人。另外一群人觉得当他看到这样一个趋势之后的话,他会认为在本科的时候就计划出国读书,将来再回来的时候可能有一个更高的平台进入。所以这样一个巨大的人才和就业压力下产生了对留学的极强的推动作用,这是刚性需求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仍然是全球化背景下面去看的时候,全球化的劳动力资源在全球配置的时候出现一个新的就业的期望,所以家长可能认为是,我们国内就业情况如果不好的话,我们在国外是不是有很好的就业空间,特别是国外的本科教育或者加上研究生的教育。这时候我们用一句中国的俗语来讲的话,这个战略就是“进可攻、退可守”。所以这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想要出去留学的原因。
我觉得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原因。中国科举文化的传统其实一直延续下来了,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中国人一直是存在这样一个科举选拔的系统,它会使最优秀的人才只要通过读书就能够达到古代叫“仕”,对不对,要走上一个仕途。这样一个原则和这样一个假设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就造成这样一个判断。家长和同学的判断,就是这样的读书将来会有回报的,读书和你将来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现在这个时候,如果就业不好,OK,那我去读书,读书将来势必会带来一个新的好的前景。所以这样一个延续的话,我觉得一个传统加上一个全球化就可以显示,留学会成为一个持续存在的刚性的需求。或者如果再加一个原因的话,我觉得更简单的原因,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尚不足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高速的经济增长所对人才产生的需求。因此实际上我们是借用国外的教学资源来满足自己中国本身的发展需求。
主持人:在2016年的时候各国政府就陆续颁发了留学签证,美国也从3月1日启用了新的签证电子表格DS160,那么您觉得美国政府采用这种表格的初衷在哪里?这种采用有什么好处?对中国学生有什么影响呢?
李老师:我觉得DS160这个表格并不一定是完全针对留学或者留学政策推出来的。我们不是美国政府的工作人员,我们没有办法详细地解读它,为什么要推出DS160。但是根据我们掌握的消息,我们在网上我们去综合看到关于美国一些媒体对于DS160的改革的报道以及其他一些国内的评论来看的话,其实DS160是整个美国政府改革的部分。所以DS160很简单,就是做到无纸化。第一是环保,第二是节约资源,第三是提高效率。这样就不会有大量的表格出现,这跟中国也是差不多的。我们中国比如说我们办一个养老保险,我们去办医疗保险也需要填大量的表格。美国也是这样,它利用表格进行数据库的管理,而且它实际上对于每个公民各个方面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也是非常完备。所以势必要产生大量的表格,比如税务的表格,收入的填报等等这样一些表格,这个应该是把它看作是整个美国政府去提升效率减少预算开支的一个部分。所以并不一定完完全全特指说,OK,我希望你来留学,所以我改革这个表格,他们之间我觉得不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只是时间上的巧合罢了。
但是DS160的表格的的确确能够方便我们在留学,特别是留学签证这样一个环节。而且DS160也并不一定完全针对留学生的,它是针对于其他的一些人,比如旅游等等也要签这样一个表格,所以它只是让去美国的人在程序和手续上变的更方便了,使它的签证人员在操作和监控方面也变的更方便了,使它的国土安全系统也增加了一些新的信息,也变的更方便了,所以我觉得这是DS160表格的初衷。
主持人:它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想去美国留学的话有什么影响?
李老师:我觉得对于留学的决定,对于录取的决定,这两个环节是没有任何影响的。那么在留学录取决定之后在行前准备的时候会让你更加方便。有的时候比如说从整体安全信息角度来考虑,比如新的DS160要求你填,你之前有没有美国的一个社会安全号码。那么这时候如果你曾经去过美国留学的话,比如你本科在那边留学,或者曾经在那边短暂的交换过的,你可能会需要一个安全号码。那么这个安全号码是一直存在的,等你回到中国之后再去的时候这个号码还是存在的。但是以前的表格不要求你提供这些,它只是假设你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去的。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你之前报过一个表格,一个号码的话,它记住这个表格,对于它而言,它管理就会比较方便了。它会知道这个人曾经来过,而且它并且分配过一个社会安全号码。
主持人:有效监控是吧?
李老师:对,对它自己人是比较方便。当然我们填表完全是线上的填表,DS160是个电子的表格,只要把我们的照片upload上去就可以了。而且原来是DS160150,157、158,把三个表格合成了一个表格,这些都是挺方便的。
主持人:效率提升了。
李老师:效率提升了,对。
学费的调节并不会太大影响中国学生
主持人:奥巴马去年访华的时候宣称将继续扩大中国学学生赴美留学的规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时看到了美国高校留学的费用是越来越高,那么从您看来,美国留学的门槛是高了还是低了?
李老师:如果你纯从价格的调节功能来看的话,这个门槛可以说它变高了,因为它价格变贵的时候肯定就有人支付不起了。但实际你看的时候,真正留学的门槛高低,你看一下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那么美国高等教育实际上从过去二十年内它学费的上涨的幅度是超过了50%,有的私立学校升幅是更大的。但往往这种学费的上涨,对于美国本身公民而言的话,每次学费的上涨实际上对于美国自己的人,它上学的难度并没有提高多大的门槛。因为美国还有一个巨大的奖学金的资助系统。一方面美国高校的学费上升,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讲,它可以做一个打折价,所以一个是标签价格,还有一个实际打折价格。比如说我今年的学费上涨8%,但是对于学生录取的时候我告诉你,可能我给你一个真正学费的价格,可能有奖学金给你的时候,实际上你支付的还是去年的价格,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实际上美国有一个巨大的对学生的财政支持系统。这个支持系统是非常了不得的。我们看到去年整个美国在对美国的大学生资助方面的花费是1900亿美金,这1900亿美金完全以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发放给美国的学生了。这里有一部分是给你的钱,有一部分是贷款,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学生在校之间的学习赚取的钱去充抵他的学费。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考虑说美国是不是很没钱,我们是不是手里握着美国的很多外债,所以现在我们说话已经很有份量了,不是这个概念。你看看一方面他们借我们的钱,另外一方面它把这样的钱去投给它自己的学生,去提升它国民的素质,应该知道美国策略在什么地方。所以每次当我们跟美国进行比较的时候,对中美进行比较的时候,你可以比较我们GDP,比较我们发展的速度,比较我们会有多少外债的时候,你一定要比较中国高等教育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差别,这两个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的时候。所以你有没有发现一旦比到教育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那个国家的可怕,它对培养人才上面是不吝钱财的。
所以我觉得对于美国本土学生而言的话门槛可能会有一点点提高,但是对于整体而言的话,它会有一些方法补偿。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讲的话,美国的大学永远处在一个万劫不复的循环的怪圈里面。一方面提高学费,但是另一方面提高学费所产生的收入用于什么呢?因为大学是非盈利的组织,它不是说挣来学费之后把它分掉,大家去赚钱,不是这样的。它把所有募集来的钱,包括学费又再次投入到学校的提升里面去,教学的品质、硬件、软件的改革,扩大到教授的提升里面去,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大学总是处在一个微妙的竞争的环境里面去,你比如说前十或者前十五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之间,往往排名永远是前后左右具体学校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竞争。学校必须保住自己在这个范围之内自己的排名,这个排名包括什么呢?排名系统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input,就是你有多少钱,有多少finance可以用。另外就是学生质量的问题。所以说它募集来的钱全部投入到教育质量的提升上面去,要么购买新的设备,要么去请更好的教授。所以一方面学校的质量越来越高,但是另一方面它永远在缺钱,它要吸取更多的钱。这种吸取钱的方式一个就是学生的学费提升,一个是校友捐赠。如果是公立学校性质的话,州政府会给它钱,联邦政府会给它钱,联邦政府研发会直接给它研发的基金,校友等等的捐赠,大笔大笔的钱进来提升教育。
所以这时候的话,我觉得作为门槛提升也好,或者降低也好,整体而言,产品第一是好产品,第二点门槛的话,对于美国本土的中低收入的家庭的时候门槛是提升的,因为现在美国国内也在讨论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当学费提升的时候奖学金并没有跟着有效的同比例提升的时候,对于一个低收入者他们来讲的话,他们上大学的难度是增加的。
但是对于国际学生而言的时候你会看到,对于中国而言,大部分选择去国外留学的家庭都是一些收入水平比较不错的家庭。这时候这个价格的变化、弹性、价格的区间对于阻碍他们做出一个这样的决定这个作用并不是很大的。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你刚才讲的刚性需求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房子一样,只要这个学校很牛,借钱也要让孩子上。这时候你会发现价格弹性的调节能力,对于国际学生而言,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我觉得可能是不大,特别是对于本科学生而言。
GRE改革是把双刃剑
主持人:最近ETS官方在网站上宣布GRE将于今年8月份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李老师:整个的改革变得客观了,更加能够客观地考察一个学生的学术水平。它这个改革第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第一点在写作这个部分。写作我们原来是要写两篇文章,第一篇叫做issue,第二篇叫argument。GRE的issue是很可怕的,对于大部分中国考生来讲就是一个恶梦。它让你在45分钟时间内去写一个五百到六百这样篇幅的文章,而且它所讨论的话题是比较深层次的话题。所以这是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比较可怕的地方。但是新改革之后的题目和涉及的领域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它的写作时间由45分钟缩减到了30分钟,那就意味着中国学生的写作压力减少了,这是一个好消息。
第二个未确定的消息就在于它讲了这样一句话,它说这可以减少学生对于记忆素材的依赖。因为它知道很多学生是要靠事先背诵这些素材然后在考试卷上写上去,所以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依赖。因此这方面很可能一个隐含的意义就是将来可能,它没有确切地讲,还存不存在这个题库的问题。因为如果有题库我们就会根据题库准备,每个题库写什么我们把它背好,把它放上去。如果减少对记忆素材的依赖,很有可能取消题库,但是这个我讲的都是不确定的,官方并没有给出这样一个最终的答案。如果取消题库的话,那么可能对我们而言比较可怕一点,你并不知道它考什么。所以这是一个双刃剑的概念,写作issue时间的减少,和写作压力的减少。
那么第二个写作题目的问法更加确切,更加具体了。原来它考你对这个issue的看法,而现在它就分成一系列的问法,有的问法是你在何种程度上同意或者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有的问法就精细到了对外这样一个政策你的看法是这样,这个政策可能带来的一些结果是什么,所以每类题型它会分成很细的问法,让你写作的时候更加的清醒。这都是好事情,那么这是写作的部分。
其他的部分verble来讲的话,它取消了类别反义词。那么这个之前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耗梦,为什么?很枯燥,就是词和词之间的同义词和反义类别的问题,但是要背大量的词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现在这个地方GRE新的改革做法,这部分的取消彻底考察你真正的词放在一个学术环境下,你对词的理解的能力,高度的推解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做学术的能力。因此对词而言你可能不需要太多的死记硬背,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你不去背。你没有那样学术词汇做底子的话,那么对于这种高级的词库你仍然是一无所知的,你的文章还是看不懂的。所以对词库的要求降低了,变的更加合理化,在词义上面,在语境上去理解词汇,而不是孤立去理解词汇,所以对词的难度而言是降低了。这是词汇的方面。
数学的部分可能它多增加了一些更加实用的题目,比如一些数据的分析题、图表题和一些信息的理解题。所以这是大概它几个变革的方向。所以我觉得整体对于中国考生而言的话,GRE整体的难度可能是稍稍降低了一点点,对准备期间折磨的程度降低了一点点,但它仍然一是个比较难的考试。
留学让我的思维更开阔
主持人:据我所知李老师您并不是大学一毕业就去留学的,您毕业之后在不同的机构都工作过,在2007年的时候你才选择留学。那你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你工作那么多年后才选择留学?留学给你带来哪些收获?
李老师:我觉得这个原因很难概括,这种个人的问题。为什么2007年才去留学,可能07年那一年气侯比较好,我想出去了,很难确切的回答。但是我觉得可能跟我在新东方的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我来新东方05年就跑到这地方来教书,当你做了一个职业,做了英语老师之后的话,你从事这个方面,我觉得你不到国外来看一看,就你的职业来讲的话你一生是有缺憾的,所以我想一定要看一看,而且并不是要简单的看一看,我要真正理解一下,感受一下国外的学术环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一定要在那儿学习生活一段时间。这样我觉得可能对于很多话题就会更加有发言权,我给学生的建议可以更加切中要害。
还有一点是我自己平常喜欢看一些杂书,但是我看的东西太杂,太乱,我希望能够到一个好的学校里面,能够被一群好的教授,很好的学术系统把我的东西梳理一下,这样我自己的思路,不管对于某个话题,某个领域的看法,我的思路可能都会变的更清楚吧,这是一个留学的原因。
另外一个留学的原因就是我离开学校太久了,突然怀念起来读书的感觉了,所以我想干脆我们再回到学校里面静静的待几年吧,所以这是当年想要走的一个原因。
至于说收获而言,我觉得可能很多在国外读过书的人收获都是差不多的。比如说通常我们都会讲视野的开拓,独立性的提高,看问题的批判性的提高,然后我觉得和这种跨国文化交流的能力,看问题的角度可能变的更加多样化。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提升,我觉得这些都是收获。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的收获还是思维上的收获。就是说原来你尝试看问题,尝试把自己看问题变的越来越宽,但实际上你总是固定在一个环境之内,一个文化系统之内,你无法做到越来越宽,你尝试着变宽,却发现还在narrow的地方。所以你想真正地了解本国以及你道听途说国外的文化,一定要跳出本国的环境再回观本国的文化,不管是本国的现状社会还是历史,你再比较其他的一些文化系统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在瞬间的时候就豁然开朗了,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可能算是一个收获。
美国排名前150的都是好学校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学生出去留学都抱着非名校不上的这个想法,您也是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非常出名。您当时怎么考虑的?您对学生选校方面有什么建议呢?
李老师:我觉得想上名校这个想法所有人都是想的,就好比当年我高考的时候想去哪儿,我当然想去北大、清华,但是我考不够分,就不让我去,这个很正常。的的确确我觉得名校带给你的东西部太一样,但是什么是名校,并不一定是排名在前面的一些学校,或者你知道它名字的那些学校就是名校。其实美国有非常非常多的名校,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它。因为我是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我专门就研究过那个排名,我们研究过世界五大排名的系统,US NEWS只是其中一个,这个里面排名有的地方是客观的,有的是缺憾的,有些好的学校是包不进来的。所以当你研究下来世界各个国家做个比较之后你会发现,如果让你形容美国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如果你用一个量词的话,我会用群星璀璨。有太多的学校都可以有足以让世人称道和自豪的地方。所以就我个人判断,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如果你真的要讲排名的话,我觉得美国排名在150之前的学校这些学校都不错,都不赖。有的学校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或者你听说之后它会在苦寒之地比如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它在亚利桑那那个地方,但那个学校实际上它的工科是很强的,它实际上是美国国家宇航局每年所资助的排名在前几名的学校。那么有的大学发现是国家级的喷气动力实验室所在的地方。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基本来讲我觉得整体来说是值得信赖的。
那么对于名校而言,我鼓励大家冲击一下名校。如果你觉得你自己是比较有竞争力,我鼓励你冲击一下名校。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你策略就像我们高考是一样的,一定是一、二、三表分开,你不能只报一表全都是前十的,二表的出来个John hopkins你都不考虑一次。我告诉你John hopkins如果录取你的话,你赶紧烧香去吧。所以这个时候你要理性地、选择合理地安排整个学校的配置,我觉得这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所以这是我对所谓名校的一些概念,或者是建议。
大学排名并不是很客观
主持人:前两天美国名校过来录取的时候,学生家长也盯着这个大学排名表看,看看那个学校是不是在这个排名表之内,他们就主要注重排名。您是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您觉得美国高校的这些排名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它呢?
李老师:排名而言的话,刚才讲过,它是根据一些要素,不同的要素、不同的量化、不同的权重综合得出来的一个排名。但是这个排名之前是乱七八糟的。这个国家搞他的,那个国家搞他的,后来搞了一个柏林的五个原则,大家坐在一起说,我们以后再排名的话按照这五个原则去走。这五个原则里面就规定哪些要素,那么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权重。比如说一个很重要的权重就是input,input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说大学它现在的资源有哪些。一个包括钱,钱是很厉害的,我有钱,你没钱,对不起我排名高一点点。第二个就是根据学生进来时候的品质,看它平均录取学生的录取率,录取率越低说明它越selective。然后它录取学生SAT的分数,它录取学生在高中时候它高中里面的排名是多少,这个又占了一部分权重。但是你注意,这只是input,我们考察的是大学的质量,要看它的output。但是中间这个教育的过程,output给出来的很少,特别是中间教育过程里面,并没有给出精确的,这个学生来了之后,他在四年当中,他的学术能力提高了多少,这个无法量化的,没人做出这样的数据模型出来,这个地方是一个黑箱子。所有的事情可以在里面运转的,但是没有人能够把它量化出来,所以这就注定做排名系统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客观。有一些学校非常坚持自己的原则,它也并不愿意完全配合所谓的一些调查。因为排名还有另外一个东西是根据survey出来的排名,reputation等等。reputation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虚的东西。它的学校历史长,它的reputation一定很高。所以等等下来之后的话,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客观的排名,一定有主观和不确定性在里面的。
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家长而言,你要记住,我跟一个美国学校的officer聊过,他说ranking这个东西开始可能会有一点点的作用,当这个ranking给你引到这个大学之后,该选择什么你就不要再依据它去选择了,那就要看你自己综合的判断,看看这个学校专业适不适合你,教授怎么样,研究的方向怎么样,师生的比例怎么样,你就可以感觉,哪个适合你,哪个不适合你。如果你只是根据排名来选择我这个学校的时候,说明你根本不了解我这个学校,这是他讲的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片面地追求排名的东西,你多去了解学校。然后你可以问这个学校一些问题,你了解之后再做决定。不要只说这个排名88,那个排名92,我一定去88,不去92,这个88和92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区别是你所感觉不到的,那两个学校的校长都感觉不到。所以很难讲谁一定好,谁一定不好。
主持人:但是我们学生和家长对这些一般都不太了解。
李老师:所以我希望这个平台可以告诉他们能理性地去选择。这个很简单,就是说这个客观评估,要冲击名校,不要放弃那个梦想,但要有合理的战略,保证能选择最适合你的学校。一般来讲美国的大学你去了之后,如果你在那儿读够四年的话,你可能一生会因为你在那儿读过四年为那个大学感到骄傲。你绝对不会出来说,因为不是耶鲁的我觉得低了一等。你如果在那个大学读了四年,你哪怕是其他的college,你会发现你根本不亚于他们,你自己的自尊和自信的感觉,这是美国本科高等教育精华的所在,给你极强的identity。你会永远为你的大学,你在这个大学受过教育感到自豪,我觉得你不会后悔的。所以未来四年之后你在回看你当年选校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做了太多的无用功。而且我现在发现有的家长对于大学的了解还不如学生本身多,但是家长的意愿完全支配学生的意愿,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美国大学学术的宽容性高
主持人:李老师您的专业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那么从您学到的和体验到的,您觉得美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和我们国内的大学有什么区别?
李老师:这个很难一句话两句话说的清楚。我觉得我比较喜欢美国大学的一个地方就是它学术自由的精神和学术的宽容性。那么对我最震撼的事情就是我历史课程的一个教授,那个历史课头两周的时候要求我们把一本书读完,那个书叫美国高等教育史,读完之后要求我们写一个summary,批判这个教科书。然后那个教授就说我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你们所有对教科书的批判打成包寄给那个作者。大家下面就乐了,这个很好。教授接着就说了,那个作者is my adviser,书的作者是我读博士生时候的我的导师,所以当时所有人都感觉到一种震撼。一个弟子能够这样很平等地和他当年的导师讨论他导师的一部那么著名,在美国很权威的一部美国高等教育史,这个得失,它的缺点,包括它的改进,提出很尖锐意见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学术的宽容的东西是我最尊重的东西。
海归要调整好心态
主持人:有媒体报道说有一些海归回来之后水土不服,就因为国内大学学术上的自由度跟国外不一样,所以感觉水土很不服。
李老师:我觉得可能会有一点点感觉吧。你在北方生活,突然到了南方,你肯定会感觉到水土不服,这个很正常。这就是文化,然后有制度,那么制度总是有惯性的。有时候制度改变了,文化本身并没有改变,有时候制度催生文化的变革,有时候文化催生制度的变革,这个很正常。但当你选择回来之后的话,你怎么样在你新的制度,当你无法在短期内做出革命性的改变的时候,你怎么样在这样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时候跳出最美丽的舞蹈,我觉得可能这是更重要的事情。我觉得抱怨归抱怨,但是我相信只要你学术能力很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面做出一个伟大的业绩来。因为的确中国不断在各个领域都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现在这样一种情况。学术领域里面也是呼唤创新,只要你有创新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
千里马很多,伯乐很忙,要学会主动叫
主持人:那么美国名校在录取国际学生时主要注重哪些素质?我们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怎样表现自己才能获得面试官的青睐呢?
李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大,哪些素质?N个素质。但是我觉得几个比较重要的点,第一点就是你高中时候的学习的成绩是主要的,看你高中的分数是怎样的,你只有过了那个线才可能进入下一轮评判。然后第二个就是你SAT的分数,TOEFL的分数,这也是一些硬指标,不能跨过的。然后就要看到尝试根据你所有的资料重新勾画一个真实的人。你看你有哪些课外活动,你获过哪些奖项,你的老师,周围的人怎么评价你,所以最后变成中国的评估系统,他去判断这个人是否真实,是否优秀,然后看你自己怎样表达你自己的。同样是两个人,说你很聪明,我很聪明,我们两个都是技术的天才,我们都是做这个杯子的高手,但是你表达你做杯子高手的时候思路极其清楚,你用跟别人不一样的方式讲出来了。而另一个人只是很正常的表达的时候我会选择你。因为你一定要记住跟美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我总是跟别人讲,我说你一定要记住,现在社会有一句话就是说伯乐很忙,中国的文化认为只要是金子的话,只要我是千里马,总会有伯乐发现。现在千里马忒多,伯乐超级忙,得自己主动跳,主动叫,所以必须学会主动表达你自己。我经常给学生讲,你自己看你自己的时候一定是内容大于形式,你自己自我提高,你读的书还不够,你做的事情还不够,还不够积累,还不够厚,内容大于形式。但是当几个人在一起竞争一个职位的时候,一定是形式大于内容,你就当仁不让,这时候谦虚就是一种犯罪。这时候他就在考察你,他对你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他要在短短20分钟的时间里决定要不要你,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是你所要记住一个核心方法论的问题。
面试时做最真实的你
那么面试的时候,我的面试你不要太拿它当一个事情。面试并不是一个战斗,面试是一个conversation,是一个commuication,就是一个dialogue。所以他就是看你的简历,看了你的简历之后大概有了一个初步的决定,所以他会根据你的简历,根据你讲的一些信息,然后看你的表达,你的思路,你的清楚等等,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面试并不一定把它叫成考试。你看这个词是interview,view是看, inter是两个人互相看,它是一个test对不对?所以面试的时候就是我们两个人interview,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你不要太紧张,你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你面试的时候就是什么样子的。我记得之前我有一学生被哈佛录取了,哈佛面试他很紧张。那一天他到国外考试部的办公室里,我们几个老师都在,然后就说,我就告诉他,我说我特别喜欢你这个劲,你就做你真实的自己,你越自然越好,你肯定能成。因为我们第一眼当你看到这个学生坐到我们班里的时候,跟他聊,看他的谈吐,看他的反应,你就知道这个孩子真的是很强,他那个劲就跟别的学生不一样。有的学生很强,但是那种强很造作。但他的强很自然,他反应很快,对吧,他讲话都是看点,切中要害的能力非常强,他的口语也非常好,我说你就这个样子就成,肯定能过,他就过了,就是这样子。做你自己就行了,这很自然。
苦功是学英语的唯一窍门
主持人:李老师是我们新东方的名师,您最后能不能在英语学习方面给我们学生提出一点建议?
李老师:这个建议你们都上过很多新东方的班了,你们也听过太多太多的建议了,比如听力老师会告诉你们怎么提高听力,口语老师告诉你们怎么提高口语,我教写作告诉大家怎样去写作,所以如果要是general suggestio的话,我觉得就是一句话,就是重新解读一个窍门,一个古话叫做“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我们听到这个俗语的时候,说窍门满地跑,看你找不找,我们觉得就有N多的窍门在地上跑。但学英语不一样,我的概念就是只有一个窍门在地上跑,你一定要把他找到,这一个窍门就是苦功。我们这些老师都告诉你很多技巧,怎么结构化地阅读文章,怎么结构化地阅读句子,怎么样找到点,然后把那个词填进去。可是如果单词你都不认识,我告诉你所有技巧是没用的。所以这是一切我们告诉技巧运作的最底层的建议还是苦功。比如现在我不教书了,我做留学的咨询。那有的同学到前途美本一部的时候,家长和同学来的时候,和我讨论说他现在成绩的时候,分数怎么样怎么办的时候,我就一针见血地告诉他就是你不够用功,没有孩子敢反驳我。他会说是,老师,我错了。所以这个没有什么借口的,不要跟我讲老师你看我现在才高二,我在大四,我每天有很多专业课怎么样。没用,你周围的人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往前走,所以这些根本不能成为你偷懒的借口。而且你现在基本没有懒可偷的问题,你知道你有多大的工作,但是你没做,所以现在只是往前走,往前冲,就是说大家现在比的说谁更巧劲,而是谁在比别人更勤奋。所以这就是我告诉你的唯一的建议。可能你会很失望,还是很苦的,但是我没有别的建议。
主持人:苦功是第一位的,然后再用我们的技巧,这是一个基础。
李老师:对,它是技巧的基础。
主持人:好,谢谢李老师接受这次访谈,好,我们今天访谈就到这里,感谢大家收看。
李老师:谢谢大家。